两岸协作育新苗 智创融合照未来 2025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公益科普支教走进宁德活动圆满落幕

宁德 更新于:2025-07-18 12:37
  • 柠檬创意家居

    海峡导报·新福建客户端7月18日讯(记者叶雨欣 林子杰 郑薇 周小春 通讯员 陈永亮 朱文婷)遥控机器人用金属舞步,轻松绕过重重障碍;代码折进色块与文字,变身一幅幅成果海报;AI镜头扫过面庞,迅速报出年龄与情绪;学生开发设计的机器人,不仅能在蜿蜒轨道上实现精准导航,还能演奏出飞扬的乐曲……7月15日,宁德一中的报告厅化身科技创意秀场。“科技筑梦 携手前行——2025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公益科普支教走进宁德”圆满落幕,这场跨越海峡的科技教育协作,在闽东校园里结出累累硕果。

   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,厦门大学、金门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共同携手,不仅通过专家科普讲座及人工智能实践课堂小班教学,与宁德学子共同探索科技的奥秘,还通过实地参访宁德知名企业,深切感知科技脉动与产业力量。

    本次活动由宁德市科学技术协会、厦门大学台港澳事务办公室、厦门大学团委、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与海峡导报社联合主办。

    课程丰富:深度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

    本次公益科普支教活动融合了前沿科普讲座与沉浸式实践课堂。金门大学电机工程学系主任李金谭教授带来《人工智慧与沉浸式科技:走进未来世界的第一步》,生动解析AI原理与应用,展现其重塑教育、医疗与日常生活的力量;厦门大学郑高峰教授则以《高超音速飞行器中的传感系统》为题,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极端环境监测技术的创新突破。

    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是本次公益科普支教的核心内容。由厦门大学、金门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三校师生组成的支教团队,为宁德学子精心设计实践项目,打造了《青少年人工智能实践入门》课程,带领中学生亲身体验人工智能的魅力。课程内容环环相扣,通过人脸识别、语音交互、机器人寻迹等趣味性强、互动性高的环节,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探索课题。宁德学子们在支教队员的指导下,亲手编写程序、调试机器人,不仅掌握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基础知识,更在实践中培养了计算思维、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。

    “从一行行代码到让机器人真正动起来,这种亲手创造的感觉太棒了!”郑然匀同学兴奋地说。叶航庚同学则表示:“活动让我对机器人的程序控制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明白了它‘为什么’能这样运动。”

    创意绽放:学生科技作品惊艳亮相

    结营仪式上,学生们带着亲手调试、组装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项目自信地站到了展示台前。一场场精彩纷呈的作品展示,汇聚着他们这几天的学习成果与创新智慧。无论是“语音指令辨识”项目的精准控制,还是“AI监考官”团队的严谨阐述,都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与赞许。

  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“AI识别年龄与情绪”项目前排起了长队,学生们纷纷驻足体验这一神奇的“读脸术”。屏幕上实时播放着摄像头捕捉的画面,并叠加着醒目的识别结果,如“年龄:16岁 | 情绪:好奇兴奋”。每一次识别结果的更新,都会在围观人群中引发一阵小小的骚动,惊叹声与笑声此起彼伏。“机器人寻迹”项目也吸引了众多目光。学生开发设计的机器人,在蜿蜒轨道上也实现了精准导航。

    在全体师生嘉宾的见证下,宁德一中副校长苏华春与宁德市科技馆馆长苏瑶为“人工智能班”与“机器人班”学员颁发了定制纪念品。苏华春副校长点赞活动效果:“此次活动不仅带来了前沿教学方法,更让我们看到了两岸教育交流的广阔前景,期盼科技种子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。”

    共育未来:科技启蒙点亮心中光

    这些精彩成果的背后,是来自三校大哥哥大姐姐们手把手的指导。在成果展示时,他们欣慰地站在“徒弟”身后,专注聆听讲解,频频点头赞许,为同学们流畅解答或成功演示报以热烈掌声,并用镜头捕捉下那些自信发亮的珍贵瞬间。

    正如开营仪式上,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曾念寅教授以“微光成炬”勉励支教团队,点点星火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科技之光。从开营的殷殷嘱托到结营时的成果检阅,学院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、海峡两岸大学生公益科普支教发起人胡天林老师说:“三校学子精诚协作,携手备课授课,我们共同的初心就是为宁德学子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。”

    此次活动中,两岸师生并肩调试代码、攻克难题,结下了深厚情谊。厦门大学支教队队长张灿源同学分享道:“人工智能班同学们融会贯通课堂知识,用行空板搭建出多元智能程序,并协作完成11幅创意主题海报,展现了用AI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。”而金门大学的颜志翰同学则对宁德学生的热情、天赋和创造力印象深刻:“他们上手快,想法新奇,常给我们带来惊喜。”

    活动虽然落下帷幕,但两岸青年的科技之梦仍在继续生长。短短几天的时间,在宁德学子心中悄然播下了好奇与创新的种子。活动中结下的情谊、协作的默契与克服挑战的喜悦,都成为他们难忘的记忆。期待这颗名为“热爱”与“探索”的种子能够持续生长,以此为起点,两岸青年能在科技广阔天地中继续交流、学习、共同进步,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。

    来源:海峡导报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